摘要
畜牧养殖业上接农作物及饲料产业、下连屠宰食品加工产业,关系食品供应、农牧民收入等国计民生,是大农业产业链中重要的中间环节。近年来受益于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政策法规的鼓励支持,中国畜牧养殖业整体快速发展。
中国畜牧养殖业参与者仍以散户为主,但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小;繁育养殖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但部分核心种群仍依赖进口;补栏滞后于供需关系的改变,行业景气度呈周期性波动,易受疫病、食品安全等不可预测因素影响;环保防疫标准更加严格,适用土地资源更难获取。
国内畜牧养殖行业债券发行人多数为民营上市公司,企业盈利水平与行业周期密切相关,波动幅度大,债务负担相对适宜,但不同企业现金类资产的真实流动性和储备规模差异较大,对行业周期性波动以及疫病风险的抵御能力有所分化。
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居民消费品质提升,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畜牧养殖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育种改良技术持续改善,行业内企业将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 行业概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畜牧养殖业属于农、林、牧、副、渔行业的子行业,畜牧养殖指为了获得各种畜禽产品而从事的动物饲养、捕捉活动;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牲畜家禽饲养,鹿、貂、水獭、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狩猎、捕捉。畜牧养殖业不但为纺织、油脂、食品、制药等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人民生活提供肉、乳、蛋、禽等丰富食品,为农业提供役畜和粪肥;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业发展关乎畜牧产品供应、食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农牧民增收等国计民生问题。
畜牧养殖产业各个环节由不同主管部门负责,其中养殖、屠宰和饲料生产由农业部管理;相关产品的国内流通和国际贸易归商务部管理;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的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此外,中国畜牧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主要负责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内企业间、地区间生产经营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研究行业发展方向、市场发展趋势,提出行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建议等。
二、产业链分析
畜牧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其上游是农作物种植、饲料生产、农药农资等行业,下游是屠宰、食品加工等行业,而后进入流通行业。其中,饲料生产行业主要通过将玉米等能量原料与豆粕等蛋白原料再加上适量饲料添加剂混合,制成畜牧养殖业需要的主要原料——配合饲料;畜牧养殖行业主要通过对养殖物种的祖代、父母代、商品代养殖,产出大量高品质的活类,为屠宰及食品加工行业提供主要原料;屠宰及食品加工行业主要通过对商品代畜禽的屠宰、分割、初加工及深加工,制成食品进入到流通市场,最终供应给消费者。考虑到猪肉和鸡肉是中国居民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肉类食品,且畜牧养殖行业内公开市场发债企业以生猪和肉鸡养殖业务为主,故本文主要围绕生猪和肉鸡养殖对畜牧养殖行业进行分析。
图1 畜牧养殖产业链条
(1)上游行业
畜牧养殖业的直接上游为饲料行业,对于生猪和肉鸡养殖业,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70%。近年来,中国饲料总产量持续增长,2016年生产规模达到2.91亿吨,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中国饲料全行业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底为7000余家,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从饲料品种看,主要包括猪饲料、蛋禽饲料、肉禽饲料、水产饲料、反刍动物饲料等;2016年,饲料品种结构同比变化不大,上述品种占饲料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1.78%、14.39%、28.78%、9.24%和4.21%。从产业区域看,中国饲料产能主要分布在各养殖大省,2016年,产能突破千万吨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河南、辽宁、河北、湖南、广西、江苏、四川,以上9省总产量为1354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80%。
饲料行业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玉米、豆粕、小麦、鱼粉等主料,以及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辅料,原材料成本占饲料生产成本的比重约75~80%;其中玉米主要提供能量需求,单位占比约达到65%左右,豆粕作为动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摄取的主要来源,单位占比约为25%左右,因此饲料成本主要受玉米和豆粕价格的影响。
玉米
玉米一直是中国粮食种植的关键作物,进口规模小,对外依存度不高,优势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经黄淮海向西南延伸的广阔地区,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及西南山玉米区。2007年正式实施玉米临储政策以来,农户玉米种植收益不断提高,玉米种子及田间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逐年增加;至2015年达到顶峰,当年玉米种植面积达38119.31千公顷,玉米总产量达22463.16万吨,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二;2016年,受前期扩产过快,库存充足,种植效益降低导致农民种植意愿下降影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6759.70千公顷和21955.4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57%和2.26%。
图2 近年来中国玉米平均价格(单位:元/公斤)
图3 近年来中国玉米期末库存(单位:千吨)
玉米价格方面,2007年起,为保障农民种植利益,提高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实施玉米临储政策,在玉米收获季节以指定挂牌收购价收购玉米。受玉米临储政策提振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逐渐回暖叠加影响,中国玉米价格步入上升通道,于2014年9月达到2714.17元/吨的最高点;种植效益提升农民种植意愿,在此期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快速增长,下游需求增长速度不及玉米产量增长,玉米期末库存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底为1.66亿吨;为解决临储政策造成的玉米价格扭曲,进口价格倒挂,库存高企,玉米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问题,2015年,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价格,同比下降220~260元/吨,玉米价格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补贴”的新机制,在保障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玉米价格更加贴近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行玉米去库存;玉米价格随之快速下降,于2017年2月到达1585.62元/吨的最低点;同期,玉米期末库存在前期快速增产的惯性作用下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截至2016年底,玉米期末库存2.64亿吨,同比仅增长8.20%,增幅同比收窄38.19个百分点;2017年2月以来,玉米工业消费需求增长,叠加去库存导致期末库存下降,玉米价格有所回升,2017年9月为1777.25元/吨。
总体看,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能够满足下游需求;近年来,中国玉米价格主要受政府政策影响,特别是临储政策的取消促使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玉米价格更加市场化;此外,玉米价格受其生长周期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自然灾害的影响亦不容忽视。随着玉米去库存的持续推进和玉米播种面积的逐步下降,供给端呈下降趋势;需求端玉米工业消费有所回升,饲用需求稳步增长;预计2018年,中国玉米价格总体将有所回升,但价格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豆粕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饲料行业消费了90%以上的豆粕,豆粕作为提取豆油过程中的副产品,生产成本低,故大豆的供需关系直接决定了豆粕的供需结构。从世界大豆种植情况看,转基因大豆因其种植简便、出产较为稳定及出油率较高等优势,生产规模快速扩张,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产业市场竞争力强。中国国产大豆主要为非转基因豆,生产规模小、成本相对较高,故中国大豆主要来源于进口。近年来受进口大豆价格较低的冲击,国内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国产大豆种植规模逐年下降,而下游饲料业及豆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国内大豆消费量逐年增长。2016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86.00百万吨,同比增长3.33%,进口量占国内总需求比重达86.37%,进口大豆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市场豆粕价格。
表1 近年来中国大豆供需情况(单位:百万吨)
豆粕价格方面,2012年,受美洲天气干旱、进口大豆到港量不及预期、国内油厂开机率下降以及生猪存栏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豆粕价格持续上涨。2013~2015年,进口大豆供应相对宽松以及终端养殖业畜禽存栏量未有重大突破,豆粕价格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受南美大豆产区天气原因、超限导致物流成本上涨、原料进口大豆到港延误、美农报告不断下调美豆年末库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豆粕价格较2015年大幅增长。2017年以来,上游大豆供应充足,油厂大豆压榨量保持增长,中国豆粕价格平稳下降,2017年9月为3.23元/公斤。
图4 近年来中国豆粕平均价格(单位:元/公斤)
总体看,中国饲料行业具有技术壁垒低、资金需求小,进入门槛不高,竞争激烈等特点,向下游畜牧养殖行业转移成本能力相对较弱,其销售主要采用原材料成本加成模式,行业内企业利润空间相对较薄,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近年来,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助于饲料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但受玉米临储政策取消,玉米定价更加市场化,南美大豆产区气候因素,美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环境,下游需求等因素综合影响,未来饲料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2)下游行业
畜牧养殖业的直接下游是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屠宰是指将符合质量标准的畜禽加工为安全卫生的生肉的过程;肉制品加工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加工成肉制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从生产的具体产品来看,屠宰的主要产品主要是冷鲜肉、热鲜肉和冷冻肉;肉制品可以分为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目前,中国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均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低;其中屠宰行业前十名企业屠宰量占全行业的比重不足10%,且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大型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也仅在30~50%之间;肉制品加工行业前五名企业加工量约占全行业的20%,发达国家则高达50%以上。
表2 肉类及肉制品分类
中国是肉类生产大国,肉类产品结构以猪肉和禽肉为主。近年来,中国肉类总产量快速增长,于2014年达到8707万吨的顶峰;此后连续两年小幅回落,2016年中国肉类总产量8540万吨,同比下降0.99%,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国人均年消费肉类约62公斤,和发达国家超过100公斤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5 近年来中国肉类产量情况(单位:万吨)
图6 2016年中国肉类产品结构(单位:万吨)
销售价格方面,中国肉制品行业平均销售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行业均价从2010年的2.63万元/吨,增长到2015年的3.31万元/吨;2016年行业均价小幅下降至3.27万元/吨。中国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利润空间有一定弹性,易受上游养殖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向下游转嫁成本的能力偏弱,且其成本转嫁具有相对滞后性;在养殖行业景气度高时,活体价格上涨侵蚀利润空间;养殖行业景气度低时,活体价格下降可获得超额利润;下游终端销售价格变化相对较慢。
图7 近年来中国肉制品均价走势(单位:万元/吨)
受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影响,猪肉和鸡肉在中国肉类消费中占比很高;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禽类制品在肉制品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猪肉制品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但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短期内难以发生重大变化。2007~2016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以上,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6%以上;2016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和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72.62%和17.08%。
总体看,中国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集中度低,竞争较为激烈,成本转嫁能力弱,利润空间易受上游养殖行业景气度影响;短期内中国居民将继续保持以猪肉和鸡肉为主的肉制品消费结构,长期看,随着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肉类总消费量仍有增长空间,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比例将会缓慢下降,健康价值更高的牛、羊、鱼等肉类消费将有所提升。
三、行业现状
(1)繁育体系
生猪养殖
生猪养殖体系根据代次繁育关系,可分为曾祖代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多为二元杂种猪或纯种猪)和商品代肉猪(三元杂肉猪和四元杂肉猪等)。曾祖代种猪和祖代种猪为纯种猪,多用于优良品种的选育或扩繁;父母代种猪(二元杂种猪或纯种猪)多用于生产三元杂商品猪苗或四元杂商品猪苗;商品代肉猪主要指三元杂肉猪和四元杂肉猪等,是由二元杂种猪杂交或二元杂种猪与纯种猪杂交形成的肉猪品种,育肥、屠宰加工后用于食用。目前,中国育种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国内的纯种猪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瘦肉型良种猪。在品种杂交方面,杜洛克、长白�...